安徽农垦集团



江淮杂志:安徽农垦开放发展纪实

江淮杂志:安徽农垦开放发展纪实

发布日期:2015-03-18 浏览次数:4517

位于蚌埠市怀远县境内的龙亢农场,2011年被设立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也是全国农垦系统唯一的改革试验区。几年来,试验区围绕创新垦地合作发展模式的试验主题,努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城乡建设体系和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与试验区成立前相比,2014年试验区实现财政收入8000万元,增长48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9900元,增长2540元,成为安徽垦地合作共赢发展的典范。

安徽农垦充分利用农场布局的自然特点,抓住所在市县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机遇,立足农垦,走出农垦,大力推进与地方合作共建,全面融入区域经济,先后与宣城、淮南、蚌埠、六安、宿州、滁州等市签订战略合作发展协议,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大好局面。其中,农垦与宣城市合作的敬亭山茶场山南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既促进了宣城市政建设,又调整了敬亭山茶场产业结构,改善了茶场职工住宅条件,形成了项目开发模式;与淮南市合作共建的淮南农场综合改革试验区不断推进,农场纳入市政整体规划,确立为淮南东部滨湖新城核心区,形成了整体开发模式;与蚌埠市共同成立的蚌埠龙亢农场现代农业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不断深化,形成了改革创新模式;与郎溪县合作开发的十字工业园2010年升格为省级开发区,与寿县合作的寿西湖工业园在场县共同努力下,较好地解决了诸多遗留问题,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形成了共建园区模式

产业联合体孕育新型经营主体

安徽农垦在垦地合作中,注重培育以产业联合体为重点的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联合发展模式,实现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从而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各农场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发挥品牌开拓市场作用的同时,以合作社为纽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龙亢农场通过参股、合作,累计组建合作社42家。其中徐圩乡盛世兴农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1万亩,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烟袋湖西瓜种植合作社发展高效设施大棚4000亩,种植早佳牌西瓜,亩均效益1万元,带动周边地区1万亩以上;还以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现有830户家庭农场,共流转经营土地3.5万亩,通过作物布局、供种、技术要求、重大农业措施、产品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全部实现吨粮田目标。到目前,安徽垦区已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14个,其中农机类58个,植保、种植类24个,养殖类8个,种养结合类3个,高效农业类21个。

产业联合体不仅孕育了新型经营主体,还推进了农垦系统内外的土地高效流转,垦区18个农场有组织地集中流转场内职工身份田10016亩,招标田33423亩,职工自发场内流转土地3万多亩;13个场组织到农村统一流转土地60284亩,比上年增长33%;职工自发场外流转土地7万多亩。农场流转的土地集中招标给种植大户、合作社等经营组织。统一土地流转经营效益普遍高于职工分散经营效益,新增效益达28%

小城镇发展引领垦地融合共荣

过去住在圩区,是砖瓦结构的危房,每年都担心被水淹,做梦也没想到能搬进这花园式的小区。”“现在住在鑫湖花园小区,出门就是公路,高铁站就设在农场,我们已变成城市人了。在安徽垦区淮南农场,职工们和记者聊起生活的变化时流露出满脸的幸福。近年来,安徽农垦每个农场都建起了花园式小区,以种田为主的农垦人像城里人一样住上了新楼房。 

为加快垦区城镇化建设步伐,安徽农垦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新农场、城镇化、花园系列的城镇化建设思路,同时抓住国家实施沿江和沿淮移民迁建的政策机遇,将沿江和沿淮农场行洪区职工搬迁出来。此后,垦区抢抓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机遇,从2009年至今,全垦区20个农场共建成保障性住房24,767套、150多万平方米。目前,全垦区职工居民成套住房率达到了85%,基本实现了楼房化、花园式、全覆盖的新面貌。  

以龙亢农场为例,在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中,首先把农场中心镇规划纳入怀远县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搭建试验区城镇发展的规划平台。省农垦集团批准设立龙亢垦投公司,作为龙亢城镇建设投资主体,解决了企业办城镇的投资主体缺位问题。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核心区自来水主管线更换、天然气管线铺设和城镇绿化美化,提高综合配套能力。推进核心区城镇建设,开发建设住宅4000多套,建设面积40.3万平方米,吸纳近1.3万农村人口进镇安家居住。其次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怀远县不直接干预核心区行政管理,只在龙亢设立行政服务中心,提供相关行政服务;由农场成立社居委,行使城镇社会管理职能。

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安徽农垦已率先实现农场自身的城镇化,部分农场场部城镇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2014年省农垦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保值增值率、职均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42.27%16.5%169.73%18.7%。随着垦地合作的不断创新,安徽农垦经济社会也在不断地迈上新的台阶。(《江淮》杂志2015年第2期,鲍广云)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